紫砂精选篇 工艺的粗和细

在绝大多数情况下,良工所制的壶明显地比一般匠人的作品更加精细,原因是什么?打泥片打得好,明针功夫过硬,这两条再加上通过不断学习观摩,积累的艺术修养,良工制作的壶必然脱颖而出。

image

除了通常意义上的工艺的粗细,制壶大家们的壶如何分辨出他们谁的工细,谁的工粗?十九世纪日本藏壶家奥玄宝曾经说过泥不论粗细,同样,工也不论粗细,最重要的是形别,韵味。

image

1 粗矿韵味来自娴熟的技艺

史籍上明明白白地记载,徐友泉,李仲芳虽受业于时大彬,可做工明显地比大彬细,以至当时的达官显贵误以为友泉,仲芳青胜于蓝了。后来,徐友泉个人对业内人士表明:以我们的细无法比得上师傅的粗。

顾景舟对晚清一代宗师程寿珍有这样一段评述:程寿珍是太平天国之后的突出人物,他是制壶名家邵友廷的养子,其作品技艺娴熟,形制正确,粗矿中有韵味。中年以后,专制掇球,仿古,汉扁三种款式,是一位多产作家。

image

2 有粗有细均令人叹为观止

时大彬制壶带有粗矿之美,但他所制的有些壶,盖口和壶身严丝合缝,甚至到了再壶口沿上方一根头发,壶盖即盖不上的程度。这种高妙的绝迹,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。正因为有着这样水准的制壶技艺,大彬的壶有些地方显得工粗,只能反映了时大彬的一份自信。

制壶大家往往会该粗矿的时候粗,当细的时候则精细过人。

image

3 过度做工精细值得商榷

时下,市场上做工精致的壶令人眼睛发亮。比如,挑选紫砂壶时大家更喜欢盖口严密的,于是很多制壶者普遍采用二次烧成法:壶做好了,壶盖做的稍大,烧成后再打磨,打磨后为去除痕迹,以毛笔一类工具将制壶的泥调成泥浆涂抹一番再烧,名为二次烧成法,以至整口盖成了陶都有一个新兴行业。通过二次烧成,口盖严丝密缝了,但壶的透气等特性大打折扣。